從“兩眼一抹黑”到辦得“敞亮”
看安州“提級監督”如何做到提勁又暖心
——
進村入戶走訪
隨著鄉村振興在安州全面推進,迅速到位的資金和項目讓大家干勁十足,也讓鎮村兩級的紀檢監察組織感覺到壓力倍增。
“提級監督可行,卻面臨項目多、人員少、能力參差不齊的現狀,讓監督質效無法達到最佳。”該區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潘林林介紹,目前很多百萬以上的項目都是由村兩委主導,雖然權力制約制度趨于完善,但信任不能代替監督。
為彌補監督力量不足的缺點,安州區建立“一名領導牽頭、室組地三方協作”的“1+3”片區聯合協作監督機制,有效統籌各方力量。
“大媽,現在自來水用起來如何呀?”日前,再次走到黃土鎮人民村2組楊遠福家的派駐區委宣傳部紀檢監察組組長謝詞福,一邊詢問一邊擰開水龍頭查看。
“過年期間水壓都很穩定,水也清亮,謝謝你們一趟又一趟趕來為我們解決問題。”用上“放心水”的楊大媽滿心感激。
人民村屬于丘陵地區,地下水資源不豐富,每到枯水期和用水高峰期時,群眾都用不上水。
“1+3”片區聯合協作監督機制推行后,在該區紀委監委統籌安排下,各片區紀檢監察干部分組入村、社區走訪,收集群眾意見和困難,督辦職能部門解決。人民村自來水問題立即被提上日程,隨后由紀檢監察二室向農業農村局發出督辦函,推動項目資金盡快落實。黃土鎮紀委則參與全程跟蹤監督,協調沿線各村干部積極配合,讓項目在保質保量的情況下快速完工并投入使用,解決了342人用水困難問題。
“剛拿到問題線索時,兩眼一抹黑。”談起辦理的第一個案件,安州區河清鎮紀委書記馬超記憶深刻,由于當時剛換屆,人員配置不齊、上下對接不夠等客觀原因,手頭工作不僅進度緩慢,還時常出錯。
“現在整個片區的監督和案件查辦由區紀委監委領導統籌指揮,我們協作執行,鄉鎮紀委最大的感受就是壓力小了工作質量高了。”馬超說。
“‘1+3’協作機制除了高效監督以外,對青年紀檢干部成長也有好處。”才到紀檢監察三室工作的劉康深有感觸,片區內對問題線索處置以“老帶新”“師徒制”的方式辦理,讓青年干部走上邊工作邊成長的發展路。
截至目前,該區通過“1+3”片區聯合協作監督機制對全區300余個大中型鄉村振興項目落實了提級監督。(毛婧 綿報融媒記者 安崢 文/圖)